甲流
在流感的众多类型中,甲型流感(简称甲流)因其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甲流常常成为引发大规模呼吸道感染的
“主力军”。了解甲流的基本特征、传播规律以及科学的预防方法,是守护我们健康的重要前提。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类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其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不断发生抗原变异,这也是甲流容易引发大规模流行甚至全球大暴发的原因。根据 HA 和 NA 的不同组合,甲流病毒可以分为多种亚型,例如曾经引发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 H1N1、H7N9 等。
感染甲流后,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典型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甲流的症状更为严重,发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全身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等也更为突出。此外,甲流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对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威胁更大。
甲流的传播途径主要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当感染甲流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桌椅、手机等,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也可能导致感染。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由于空气流通相对较差,人员接触频繁,一旦出现传染源,甲流就很容易快速传播扩散。
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抵御病毒的关键防线。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流感疫苗会根据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的流行毒株进行针对性研发生产,通常在流感季节来临前的 9 - 11 月接种最佳。接种疫苗后,人体大约需要 2 - 4 周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即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老年人、儿童、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按时接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挡甲流病毒。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 20 秒,尤其在触摸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都要及时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睛、口鼻,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口罩要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并注意正确佩戴和及时更换。
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包括甲流在内所有疾病的根本。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坚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增强体质;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的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精神状态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此外,在甲流流行期间,家庭和办公场所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定期对家具、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或 75% 酒精擦拭。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甲流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班、上学,防止传染给他人。